shanghaibaba 写了: ↑29 1月 2025, 14:11Koolblabla 写了: ↑29 1月 2025, 11:15在大萧条时代中华民国牵连遭受银价风波,国民政府施行法币改革以稳定金融物价,时中方多番寻求美国限制银价及以附加条件之合约形式控制白银交易,1935年时孔祥熙时便要求施肇基施压美方购买80,000,000盎司(2,300公吨)白银[2]。美国财长摩根韬和罗斯福后紧急磋商,决定同意购买50,000,000盎司(1,400公吨)的白银,同时摩根韬决定再转变改变美国的白银政策。1935年12月9日美国财政部宣布改变在伦敦市场购银的方式,纽约白银价格也在40日内从0.65美元/盎司跌至0.45美元/盎司。然而由于此时法币发行准备金仍主要为白银,白银跌价贬值连带再次动摇到法币信用,中国从而再度寻求美国协助稳定银价:摩根韬回复表示,需要派孔祥熙或宋子文来美国商谈,但二人推辞财政困难无法脱身,最终由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率领的财政部代表团出访,于1936年4月初抵达华府——美国出于援助中国抗日的利益考虑,对中国代表团的要求十分积极,顺利达成《中美白银协定》,允诺从中国购买75,000,000盎司(2,100公吨)白银,而大大加强法币信用,为日后美援树立先声[2]。
迈入二战时期国民革命军与日军作战时,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中美两国并肩对日作战”[3],透过《租借法案》开始对中华民国进行援助[4]。
1937年-1949年美国对中华民国援助总金额为35.23亿美元,其中,15.15亿美元为中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援助,占比为40%;20.07亿美元为国共内战时期的援助,占比为60%[3]。开始时在对日作战时所得的美援物资,在同盟国当中属于最少的:1941年先获得援助金有2,600万美元,仅达年度美国对外租借总额的1.7%;1942年的援助比例为1.5%;1943年与1944年都保持在0.4%;到1945年大战结束前,才提升到11.07亿美元,比例为8%[4]。 1948年7月3日,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市签定《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经济援助之协定》(简称《中美经济援助协定》);同年,行政院设立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美国则在上海市成立经济合作总署中国分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ission to China)。
多谢支持我的说法
支持你啥了?苏联对华贡献最大?问题是苏联都靠租借法案活着
还是美国没给中国援助?因为嫌少?
还是因为太平洋战争是靠中国的陆军打赢的?
你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