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道德上非常危险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种说法值得警惕?
支持某项宪法赋予的权利 ≠ 个人死亡就“合理化”。支持二修的人,也可能是为了捍卫自由、自保权利,或源于宪法传统、文化背景等。即便支持枪权,被杀害的无辜的人依然是暴力的受害者,将其死亡说成代价甚至活该,是一种对暴力本身的默认。
用悲剧来嘲讽立场,是反人道的。如果我们对某人因持某种立场而遇害说“活该”,那其实是在取消对所有人的基本人权与生命权的尊重。这是把政治立场转化为“生死裁判”,这是极端主义。
正当的讨论应聚焦于制度本身,而不是个人命运。支持或反对二修,可以而且应该进行辩论。但我们要讨论的是制度对社会安全的影响,而不是个别人的遭遇是否是活该。
把“被枪杀”当成“支持枪权的结果”,这逻辑同样可以被反向滥用,比如有人可能反问:反对枪权的人遭遇入室抢劫怎么办?这会无限循环。
换个视角看,支持新闻自由的人也可能因此而被攻击,我们不会说他们“活该”;支持民主制度的人也可能被暴力打压,我们不会说那是“制度的代价”。
那支持枪权的人遭遇枪击,也不应该被当成代价,一个生命的消失,不是任何政治立场的“逻辑后果”,也不是嘲讽的素材。我们可以批评制度、政策、文化倾向,但不能以“活该”这种态度对待受害者——这不仅不道德,也不会推动社会前进。
我们要比悲剧更理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