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ixiv.net/novel/show.php?id=23561589
12月11日,最后一次更新本文:
给大家分享一个博主:编程随想。
如果Youtube有大陆硬核狠人系列,那这哥们必须得占据C位。
这位哥们,背景足够炸裂:华东理工高材生,08年奥运期间担任国家网络安全总监。
就这么一个牛人,互联网上最大的兴趣爱好,居然是高强度键政。
而且输出的内容,稳准狠(推特的个人简介就足够炸裂了)被某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放话,【不惜一切代价追捕】。
但是以这哥们的技术(他详细讲解过如何在大陆环境下做好身份隐藏和信息切割的技术帖,网上随便一搜还能找到),整整十年,让全国网警和顶尖技术团队愣是没能从网络上追查到他的真实身份。
然而,这哥们最后还是在2021年被捕,根据我手头的消息,被捕的原因并非技术疏漏,而是败在了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上。
什么是社会工程学?
社会工程学并不是依赖高深的编程技术,而是一种利用人性弱点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攻击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攻破你的电脑,而是“攻破”你的思维和行为逻辑。例如:
身份细节暴露:
比如,他可能在发布的贴子中无意间提到某些细节(工作地点、习惯、兴趣),这些信息被逐步拼凑,形成个人画像。
行为轨迹分析:
技术层面无法突破,但人是习惯性动物,行为总有规律可循。比如,一个人长期使用某特定设备、特定网络环境,或者频繁出现在某个地理位置,这些规律被利用来锁定他的位置。
引用自某新闻:
妻子贝女士回忆,在2021年5月10日丈夫被捕之前的两年里,他们家的网络异常不稳定,丈夫曾多次从书房出来抱怨网络频繁断开,甚至推测可能有人通过“断网监测”来实施侦查。
不仅如此,贝女士回忆道,在丈夫被捕前的几个月内,他们一家被严密监视。邻居后来告诉她,楼上有人专门监督他们,对面楼里也有人员轮班盯梢。这种大规模的线下监控方式,显然是当局锁定了明确目标后的一种“人肉排查”。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局在5月10日冲进他们家时,并未携带搜查证。贝女士强调,搜查证是在三天后才补交的,这表明当时突袭行动中,警方并不能完全确认阮晓寰就是“编程随想”。
可能的推测:
从网络安全帖子缩小范围
编程随想在早期博客中曾发布过有关网络安全行业招聘经验的帖子。这些帖子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也可能为当局提供了筛查线索:他可能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从业者,甚至担任过管理层。虽然全国从事网络安全的人数众多,但结合技术背景、言论内容等特征,调查范围可能被逐渐缩小。
公开邮箱与数据泄露的关联
有人认为,当局可能从他公开的邮箱(program.think@gmail.com)入手。通过检索一些黑客泄露的数据库,发现他曾使用类似的后缀邮箱(如 @netstd.com)注册过CSDN(中国最大的程序员社区之一)。这类历史注册信息,配合数据关联技术,可能成为锁定身份的关键线索。
社会工程学与线上线下联动
即便技术追踪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当局通过“社会工程学”的方式逐步施压也是可能的。贝女士提到的断网监测和线下监控,可能是当局“技术不足,社会工程来补”的策略典型案例。
所以,我在这篇帖子多次强调,做好技术上的身份隐藏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是要低调行事,不要发一些引起大鲨鱼注意的言论,否则哪天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查,那只能自求多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