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文章来源于其他论坛
电车的难点不是在于机械部分,而是短板在于电池上面。Tesla造电车十几年了,十几年前电池如何拉跨,现在也类似,没有多大实质进步。天气冷或者热,实际可用续航大幅损失的程度,这么些年来没多大进展。这个不光是tesla,任何品牌的电车都是这样。所以只要不考虑电池的短板,电车门槛跟燃油车相比是低得多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市场,只要政策上强推,电车都能很容易迅速做大。中国因为缺石油这个特殊国情,迫使它不得不走电车这条刚好又很容易走的路,我个人认为不是什么先进技术的体现;相反我觉得它反而是强迫老百姓硬吞电池短板这个苦果。
真的需要考验技术能力的,中国厂家当前的确还落下很大一段距离。比如说燃油机和变速器,长城汽车鼓捣6缸涡轮增压机好多年了,之前先是用直列6缸的方案,后来搞不下去,又用回V6的架构。最近不是终于搞出了那台3.0 V6 twin turbo的机器么,还套上了48V清混,用在坦克500和700上面。另外还号称独立开发了纵置9AT(其实是把奔驰搞AT部门的那个头挖过来,仿制了一下奔驰的设计)。整套系统堆砌了目前所有最热门的技术,但最后这套动力总成的实际表现是什么水平呢?坦克500和宝马X7 40i,还有奔驰GLS450机械上是对标的——它们都是6缸turbo加48V轻混,标称的马力和扭矩类似,都是四驱,重量也基本完全一样(2.5吨)。0-60加速实测,X7是4秒多,GLS是5秒多;而坦克500呢,则是7字头。所以说,长城花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这套内燃机动力系统,真实的输出和官方号称的数字,到底有没有出入?
说到数据的真实度,中国车企做的产品,可信度有多少?比如说最近爆雷的阿维塔风阻系数造假(实测0.28,官方却标称0.21),大家发现是行业普遍的做法,“不能说的秘密”。连风阻都要造假,还有什么官方数据能信?另外,Su 7 Ultra那个选配的开两个鼻孔的碳纤维机盖,小米要价42000,宣传说是什么空气动力学前部空气高效导流,最后用户提车之后发现只是纯属视觉上的摆设,没啥实际功用,属于智商税。
总结一下,中国目前的车企(包括新势力还有传统厂子),技术底子上没有实质的进步,目前看到的只是表面浮夸的东西(冰箱彩电各种屏幕+四个轮子),是能短时间内火一阵子,但没办法长期持续下去。这个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有一个让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事情的氛围,这是中国市场这么多年来一直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