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有一帮粉红说只要国家一直大力投入科研教育,中国的科技就一定能发展起来,和什么民不民主没有关系,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 朱老师和很多文科生,比如文昭会觉得政治体制钳制思想啥的,我认真的说,这个不是不存在,但是对理工科的影响微乎其微。真正的问题出在“一直”这两个字上,中国科技文化不兴,在于政治体制做不到“一直”支持二字。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一个诺奖经过了整整八十多年,是的,日本的第一个诺奖是二战以后了,而其成果是在三十年代取得。 你不能说明治后的日本,没有派最聪明的脑袋去留学,而这些人都是loser。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年树人,又有句话叫十年树人,啥叫十年树人,就是最聪明的脑袋,要有最好的机遇和资源,那么十年可以成才,牛顿说 “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家都知道杨政宁,李政道是大物理学家,可是人家的导师费米泰勒也是大物理学家啊,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啥叫百年树人,就是在有杨李以前,你得先把费米泰勒弄出来,如果费米泰勒也弄不出,那就要先把普钱蒂,波恩,海森堡弄出来。当然,海森堡不是好弄的。
所以cuspea对华人学术圈的意义,不是出什么人,而是给历经丧乱的中国学术圈继上薪火,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个人成就。
比如我提到的王振刚,这个人被称作华人圈的唯一高分子物理学家,为啥是唯一,因为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理论成就已经在八十年代以前搞了个七七八八,王振刚赶了个末班车,做了贡献。以前的中国人经历文革,没有机会,以后的中国人也没机会了。 他牛不牛,我觉得他是牛的,但是也就这样了,他没有那么幸运。
朱老师的误区
版主: who
朱老师的误区
Re: 朱老师的误区
我早说了,杨李是费米泰勒的学生,而且民国一代,国内学术界还是可以薪火相传的。而且我说了,日本第一个诺奖是明治维新七八十年以后,每年都有诺奖还要再过七八十年。 至于读书,现在每个细分领域每年都有上万篇文献,就问你朱老师一句,你读哪篇有用??????就这句话,就值万金啊
Re: 朱老师的误区
resso 写了: ↑07 1月 2024, 20:52现在国内有一帮粉红说只要国家一直大力投入科研教育,中国的科技就一定能发展起来,和什么民不民主没有关系,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 朱老师和很多文科生,比如文昭会觉得政治体制钳制思想啥的,我认真的说,这个不是不存在,但是对理工科的影响微乎其微。真正的问题出在“一直”这两个字上,中国科技文化不兴,在于政治体制做不到“一直”支持二字。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一个诺奖经过了整整八十多年,是的,日本的第一个诺奖是二战以后了,而其成果是在三十年代取得。 你不能说明治后的日本,没有派最聪明的脑袋去留学,而这些人都是loser。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年树人,又有句话叫十年树人,啥叫十年树人,就是最聪明的脑袋,要有最好的机遇和资源,那么十年可以成才,牛顿说 “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家都知道杨政宁,李政道是大物理学家,可是人家的导师费米泰勒也是大物理学家啊,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啥叫百年树人,就是在有杨李以前,你得先把费米泰勒弄出来,如果费米泰勒也弄不出,那就要先把普钱蒂,波恩,海森堡弄出来。当然,海森堡不是好弄的。
所以cuspea对华人学术圈的意义,不是出什么人,而是给历经丧乱的中国学术圈继上薪火,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个人成就。
比如我提到的王振刚,这个人被称作华人圈的唯一高分子物理学家,为啥是唯一,因为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理论成就已经在八十年代以前搞了个七七八八,王振刚赶了个末班车,做了贡献。以前的中国人经历文革,没有机会,以后的中国人也没机会了。 他牛不牛,我觉得他是牛的,但是也就这样了,他没有那么幸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