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观察者网》报道称,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上月的一次发言近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日本涉华不实言论后,首次提出琉球地位未定论,并要求日本“停止对冲绳(琉球)人民等原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这一外交动作打破了国际社会对琉球问题的长期沉默,也标志着中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型。
琉球问题的历史渊源复杂且深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王国自明初开始与中国建立了册封与朝贡关系,维持了超过五百年的紧密联系。
1879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并将其改名为“冲绳”。
尽管清政府多次交涉,但因国力衰弱未能阻止这一行为,琉球问题从此成为“历史悬案”。
直到1971年,美国将琉球“施政权”移交日本,这一私相授受的行为严重违背战后国际秩序,为今日中国提出“琉球地位再议”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
中国此次在联合国发声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此前,大连海事大学曾成立了全国首个“琉球研究中心”,汇聚国内顶尖学者,从历史、法理和国际关系等多维度深入研究琉球问题。
该中心被定位为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战略项目,旨在打破日本及美国学术机构对琉球历史叙事的垄断,为未来的外交博弈提供学术支持。
孙磊大使在联合国首次将琉球人民定义为“原住民”,这一表述不仅具有法律和历史依据,还巧妙地引入了国际政治正确框架,迫使日本在国际场合陷入被动。
这一策略得到了琉球本地知识精英的积极呼应。他们认为,这一国际发声为阻止美军基地扩建、恢复冲绳自决权提供了新的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7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访华期间曾祭拜通州区琉球国墓地遗址,并拜谒琉球留学生林世功之墓。
这一行动展现了琉球本土精英对自身历史身份的认同,也与中国官方的外交和学术布局形成了微妙而有力的配合。
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战略动作标志着其全球战略的范式转移。
当日本频繁在台湾等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时,中国选择在琉球问题上主动设局,以对方的关键痛点进行反制。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改变了博弈节奏,也宣告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棋局中具备设定议题、引导议程的能力。
通过学术、外交和民间多轨并行,中国逐步瓦解日本对琉球问题的话语霸权,将一个被刻意尘封的历史悬案转化为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一战略不仅是对日本挑衅的有力回应,更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信与前瞻性。
未来,围绕琉球问题的讨论必将持续深化,而中国已掌握了相当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