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的一个清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新闻台还在播送日常政务,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的销售团队却接到了来自亚洲的坏消息: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通知国内买家,暂停购买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几乎在同一时间,堪培拉的总理办公室也收到了简报。阿尔巴尼斯对外匆匆表态“希望问题尽快解决”,这已是他此刻所能给出的最体面的姿态。铁矿石对澳大利亚至关重要,其出口占该国GDP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而其中八成运往中国。
长期以来,全球铁矿石的价格由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巨头牵引。它们在供给侧的高度集中,叠加美元作为计价与结算的霸权地位,让最大买家中国长期处在“价格接受者”的位置。尽管中国的需求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的四分之三,但定价话语权依旧常常由卖方掌握。这种市场结构上的悖论在于,理论上当需求极为集中而供给相对分散时,定价权应向买方转移。然而,在美元计价体系中,定价不仅是供需关系,还掺杂着制度与金融权力。自2008年后,铁矿石定价从年度谈判转向指数化、现货化,三大矿通过指数联动进一步稳固了话语权,使最大的买家被牢牢框住。
改变往往在耐心铺垫后突然出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旨在解开这一困局。它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谈判,将零散的需求端整合为一个“单一大买家”。九月三十日的通知简单而锋利:暂停购买必和必拓所有美元计价的货物。这意味着约2.6亿吨的销量受到冲击,对应贸易额约5649亿元人民币。背后是买方集中后的底气。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价格谈判的技巧,而是计价货币的选择权。通知隐含条件清晰:要么适应人民币结算,要么失去中国市场。
强势的谈判需要退可守的筹码。过去几年,中国在铁矿石供应端悄然加固护城河:巴西淡水河谷增配中国客户,南美的新项目陆续进入视野,非洲的西芒杜项目计划年产能达到1.2亿吨,国内矿山也在稳步增产。这些布局使得选择变多,谈判姿态更从容。当统一买家开口时,供给侧能清楚地感知到那种“可替代”的压力。
这场风波在国际金融史中意味深远。美元长期稳坐全球货币之巅,依靠大宗商品计价权、SWIFT等跨境结算系统的控制权以及全球外汇储备的主导地位。铁矿石作为工业化关键原料,多年来一直使用美元计价。当中国要求以人民币计价与结算时,不仅改变了贸易对价的货币,还会带动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迁移。如果澳大利亚企业也转向,将形成示范效应。高盛分析称,一旦人民币在大宗品领域的使用扩散,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可能被削弱15%—20%,进而影响美国长期低成本融资的优势。
近几年的数据表明潮水已在悄悄改向。欧盟与中国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0年的3%提高到2025年的12%;同一时期,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从88%降到82%。亚洲内部也在重绘版图:印度塔塔钢铁宣布与中方签署总额约30亿美元的人民币结算协议;南美的阿根廷、智利也在积极考虑跟进;日本、韩国则在双边贸易中试点提高本币结算比例。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五年内,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使用比例有望达到25%。
回到澳大利亚,铁矿石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现实摆在那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评估显示,若失去中国市场,将拖累该国GDP增速约0.8个百分点。政治上,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经济上,对中国需求的依赖又深不见底。想继续挣钱,就得适应人民币结算的要求;想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步调,就要承受现实的阵痛。最有可能的路径是渐进式的妥协,先在部分长协中试点人民币计价,逐步扩大人民币比例,必要时由政策性金融提供信用支持。
铁矿石曾经历过卖方集中、指数化增强话语权的阶段,如今买方集中与计价货币转换叠加,有机会造就另一种均衡。统一买家出现之前,中国钢厂各自为战;出现之后,合并的需求侧构成了事实上的“单一窗口”。听上去强硬的“要么以人民币计价,要么不买”实际上把议价风向从价格转向规则。
这场风波之所以值得记录,并非其戏剧性,而是它发生在一个关键方位角上。亚洲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40%,而亚洲内部贸易的比重超过60%。这意味着,亚洲有能力搭建自己的贸易与金融框架。当“市场在这边、需求在这边、资金在这边”的事实逐渐稳固,货币和规则的重心自然要随之转移。
有人说这是一场价格战,其实更像是一场规则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动作目的不是把价钱砍到最低,而是把游戏规则从“美元+三巨头指数”转到“人民币+统一买家框架”。一旦实现,后续谈价将回到常规逻辑。对卖方来说,这不是世界末日,只是金融工程要重新搭建;对买方而言,风险也不是凭空消失,只是改以自身体系来管理。
常识也有锋利的一面。中国这个“超级买家”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需求占比75%本身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对澳大利亚而言,替代中国市场谈何容易;对中国而言,替代澳洲矿并非易事,但“有替代”与“无替代”的心理差别巨大。表面上是“谁更强硬”,实则是“谁更有时间”。当时间不再站在卖方一边,态度自然会变。
港口的卸船机还在运转,印着橙色涂装的矿船依旧穿梭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表面上,一切如常;水面之下,暗流正在改道。当更多合同改用人民币计价,当更多清算从SWIFT转向CIPS,当更多央行把储备的构成悄悄调整,这个世界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新的坐标系。至于澳大利亚,多半会妥协,只是方式与节奏的问题。因为当“买方市场”的号角吹响,最讲逻辑的选择往往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