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J. Shiller 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96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讲中警告股市过热时,用了一个词——“irrational exuberance(非理性繁荣)”。
席勒抓住了这句历史性的措辞,将其扩展为整本书的核心主题:人类在面对财富与未来时,往往不是理性的计算者,而是被集体情绪、叙事与从众心理驱动的信徒。
他写道:
“市场价格的波动远远超过理性所能解释的范围。”
(“The volat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is far greater than can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
这与传统金融学(如有效市场假说)形成鲜明对比,也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
席勒在三次修订中,几乎每次都准确预测了泡沫与危机的前夜:
2000 美国互联网泡沫 “股市估值处于不可持续的高位。” 两年后泡沫破裂
2005 美国房地产过热 “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2015 全球资产价格再度膨胀 “QE与低利率可能酿成新泡沫。” 成为后疫情时代通胀与资产分化的预言
这三次预警,使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像是一位“理性时代的预言家”。
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被假设为理性、有效的;价格能反映所有信息。而席勒通过历史数据与心理学证据证明:
市场是情绪与故事的产物。
投资者买的,不仅是股票,更是“叙事”。
这直接催生了他后来提出的“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理论:“经济并非由数字驱动,而是由流传在人群中的故事驱动。”
在2019年出版的《叙事经济学》中,席勒进一步提出:
“泡沫是一种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
“人们投资的,不是收益,而是故事。”
他强调,每一场经济浪潮的背后,都是一个被广泛传播、充满希望的“叙事病毒”。互联网泡沫、房地产热、AI狂潮——皆是如此。
在当今的AI、比特币、绿色能源等投资热潮中,这本书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感。阅读它,就像穿越时空,看到人类在一次次“郁金香泡沫”中重复自我。
“非理性繁荣”不是过去式,而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常态。
每一个泡沫,都是一场关于希望、贪婪与信仰的集体梦境。
席勒并不否定泡沫的意义。他指出:“泡沫虽然建立在幻想上,但它也推动了人类的创造力。”互联网泡沫之后诞生了谷歌与亚马逊;
房地产泡沫后推动了金融监管与住房政策的革新;
AI泡沫或许正在孕育新的生产力革命。
“每一次繁荣的终结,都是理性的回归;
而每一次泡沫的破灭,都是创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