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拜登软弱,也全是历史事实
- 阿富汗撤军(2021年8月)
事实:拜登决定按计划撤军,但最后阶段执行极度混乱,喀布尔机场出现撤离危机,甚至出现美军与阿富汗平民死亡的惨剧。
批评观点
共和党与保守派媒体:称拜登“软弱无能”,让全世界看到美国无法有序退出战争,给普京、习近平等对手发出了“美国衰弱”的信号。
中间派和部分民主党人:认为拜登过于执拗,坚持政治日程(在9月11日前完成撤军),没有充分评估阿富汗政府军的崩溃速度。
学界与战略界:这一事件常被列为“美国威慑力受损”的关键节点,普京可能因此判断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也不会真正动用硬实力。
- 北溪2号管道(Nord Stream 2)政策
事实:拜登上台后,在2021年5月取消了特朗普时期对Nord Stream 2 AG(运营公司)的关键制裁,理由是“不想损害与德国的关系”。
批评观点
共和党:强烈攻击拜登“向普京递交礼物”,让俄罗斯在能源上掌握对欧洲的杠杆。
鹰派智库(如Hudson, Heritage):称这是“战略失误”,助长了俄罗斯的财政收入,使其更有底气对乌克兰动武。
拜登政府解释:他们认为制裁无法真正阻止工程(已基本完工),与其与德国翻脸,不如与柏林达成妥协;并声称一旦俄罗斯动武就会叫停北溪2。
结果:直到2022年2月俄军开战前,德国才冻结北溪2项目,导致批评者更坚定地说拜登“误判、示弱”。
- 综合印象
在对手眼里(尤其普京):
阿富汗撤军 → 美国执行力与可靠性下降;
北溪2处理 → 美国放松了对俄关键战略筹码。
在国内批评者眼里:这两件事叠加,构成了拜登“软弱信号”的证据链。
在支持者眼里:拜登是在现实主义妥协(结束无尽战争、修复德美关系),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软弱”,只是政治代价极高。
总结:
是的,在阿富汗撤军与北溪管道问题上,拜登确实在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认知中被广泛批评为软弱与虚弱,这类认知也被很多人视为俄罗斯在乌克兰冒险的重要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