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夏在卜辞中的关联到黏黍种植相关的节气和一些上古发音

版主: 牛大春牛河梁

回复
内容
作者
cozofxx
常客
帖子: 217
注册时间: 2024-02-15
Has thanked: 3 time
Been thanked: 76 time

从牙,夏在卜辞中的关联到黏黍种植相关的节气和一些上古发音

#1

#1 帖子 cozofxx »

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获得酒精性饮料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进行宗教祭祀仪式,产生内在凝聚力的一个核心因素。东亚地区的北部,这种酒精性饮料主要正是来自黍稷的种植。其中黏黍,由于其是获得优质酒精饮料的主要作物来源,尤其获得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商王要命令,甚至要亲自种植这些作物,也就是耤田制度。比如卜辞中有“乎(呼)耤于陮,受㞢(有)年田”。令鼎上的金文,“王大耤農于諆田”。

甲骨文中一直缺乏夏代的直接证据,是否是因为文字学家的识别有问题呢?事实上,八十年代,确实有一篇重要但是被忽略的文章,武汉大学夏渌的释甲骨文春夏秋冬。他在文中正确的指出了,在甲骨文卜辞当中,夏字是用牙字来表示了。这里面有一套很长的逻辑链,有兴趣的同好不妨读其原文。我大致总结如下。

首先,牙是芽的本字,取发芽之意。做牙齿讲是其引申意。卜辞中有一系列从林,从牙的字,就应该解释为夏。这就可以解释甲骨卜辞中的大量,今牙,来牙之类的卜辞,也就是今夏,来夏。很不幸,传统文字学家把这解释为春。解释为春是有问题的,因为常有今夏受年这类的话。年从禾,从人,就是收获禾的意思,而禾特指黍稷,尤其从其音来说,特指黏黍。通常,黍稷是在芒种到夏至之间播种的。如果是今春受年,就变得完全不合逻辑了,因为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除此以外,卜辞中还有一字,从两木,牙,日,或者从两木,矛。可以定为楙或者茂。卜辞中有“今茂王勿黍”这样对的句子,因此楙,也就是夏的称谓。除此之外,还有,“贞:王伐多牙(夏)若于下乙?”。也就是王砍了多个夏人。因此牙,楙表达夏,应该是相当简明的解释。后世的大雅,小雅,也通常解释为大夏,小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疋字,也是牙的异体字。因此,楚字,从二木,从疋,本就是夏的一个异体。屈原自认是帝高阳的苗裔,自然也可以被视作广义的夏人之后。

下面再看节气中和暑相关的几个节气,就有了比较理想的解释:
芒种:播种黍
夏至,芽至,也就是发芽
小暑:小黍
大暑:大黍
处暑:止黍(获黍)

其中,黍:从禾从水,也就是黏黍,用来酿酒,产生液体的作物。在华北,最适合的种植时机正是芒种到夏至之间。而黍的生长期通常正是两三个月,从芒种开始,到处暑收获,正好符合这个生长期。而黍稷类的作物,正是从狗尾草这类野草逐渐驯化来的。

最后,按照郑张的上古汉语拟音,黍,暑同音:hlia? 牙,疋,正是一字分化。牙,ngra:。疋:ngra:? Or sngra 楚 sngra?从林,从疋。夏:Gra:s or Gra:?,
再有就是,芽,夏gra:s这个发音,也颇有可能和英文,乃至日耳曼语的grass这个发音同源。假设几千到一万年前,一部分先民曾经长期生活在欧亚草原上,夏季最强烈的感受,也许就是无尽的青草吧。

头像
牛河梁
中坚
帖子: 1968
注册时间: 2024-01-08
Has thanked: 110 time
Been thanked: 233 time

Re: 从牙,夏在卜辞中的关联到黏黍种植相关的节气和一些上古发音

#2

#2 帖子 牛河梁 »

先顶后回。我对这个【黍】字也有兴趣。

头像
牛河梁
中坚
帖子: 1968
注册时间: 2024-01-08
Has thanked: 110 time
Been thanked: 233 time

Re: 从牙,夏在卜辞中的关联到黏黍种植相关的节气和一些上古发音

#3

#3 帖子 牛河梁 »

cozofxx 写了: 17 3月 2025, 22:05

最后,按照郑张的上古汉语拟音,黍,暑同音:hlia?

这个【黍】我觉得发音大致和今天的汉语差不多。【黍】的英文名proso来自于斯拉夫语。发音上应该和【黍】同源。

我觉得【黍】有意思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这个字很古老。因为这种作物很古老。其次是这个字很“字母”。

图片

这一个典型符号可以从上到下拆成三份:

埃及字母𓂋—腓尼基字母𐤐—发音pē

埃及字母𓇑—腓尼基字母𐤑—发音ṣādē

埃及字母𓂧—腓尼基字母𐤊—发音kāp

连在一起就是pē-ṣādē-kāp。如果第三个部分不属实或者没有对应字母或者不发音,则是pē-ṣādē。和proso足够相似。

cozofxx
常客
帖子: 217
注册时间: 2024-02-15
Has thanked: 3 time
Been thanked: 76 time

Re: 从牙,夏在卜辞中的关联到黏黍种植相关的节气和一些上古发音

#4

#4 帖子 cozofxx »

Proso可能是这个字演化的一个中间状态。
g, h, 是一组经常会互相转化的声母。比如亢,航之类。因此gras是可以轻松变成hras,乃至变成phras,再变成pras,这就具备了proso的主要几个辅音了。
而郑张构拟的暑,hlia?, 则是gras变成hras,r变成li这个介音,于是hlias,s这个尾声母脱落,就成了。因此,暑,夏,本就是一个音,gras转化的两字。
grass,也许本来在一万年前,指的就是狗尾草这一种草。

这个词,也许确实是沟通整个欧亚大陆各语言的一个基本词汇。

牛河梁 写了: 18 3月 2025, 00:25
cozofxx 写了: 17 3月 2025, 22:05

最后,按照郑张的上古汉语拟音,黍,暑同音:hlia?

这个【黍】我觉得发音大致和今天的汉语差不多。【黍】的英文名proso来自于斯拉夫语。发音上应该和【黍】同源。

我觉得【黍】有意思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这个字很古老。因为这种作物很古老。其次是这个字很“字母”。

图片

这一个典型符号可以从上到下拆成三份:

埃及字母𓂋—腓尼基字母𐤐—发音pē

埃及字母𓇑—腓尼基字母𐤑—发音ṣādē

埃及字母𓂧—腓尼基字母𐤊—发音kāp

连在一起就是pē-ṣādē-kāp。如果第三个部分不属实或者没有对应字母或者不发音,则是pē-ṣādē。和proso足够相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