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获得酒精性饮料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进行宗教祭祀仪式,产生内在凝聚力的一个核心因素。东亚地区的北部,这种酒精性饮料主要正是来自黍稷的种植。其中黏黍,由于其是获得优质酒精饮料的主要作物来源,尤其获得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商王要命令,甚至要亲自种植这些作物,也就是耤田制度。比如卜辞中有“乎(呼)耤于陮,受㞢(有)年田”。令鼎上的金文,“王大耤農于諆田”。
甲骨文中一直缺乏夏代的直接证据,是否是因为文字学家的识别有问题呢?事实上,八十年代,确实有一篇重要但是被忽略的文章,武汉大学夏渌的释甲骨文春夏秋冬。他在文中正确的指出了,在甲骨文卜辞当中,夏字是用牙字来表示了。这里面有一套很长的逻辑链,有兴趣的同好不妨读其原文。我大致总结如下。
首先,牙是芽的本字,取发芽之意。做牙齿讲是其引申意。卜辞中有一系列从林,从牙的字,就应该解释为夏。这就可以解释甲骨卜辞中的大量,今牙,来牙之类的卜辞,也就是今夏,来夏。很不幸,传统文字学家把这解释为春。解释为春是有问题的,因为常有今夏受年这类的话。年从禾,从人,就是收获禾的意思,而禾特指黍稷,尤其从其音来说,特指黏黍。通常,黍稷是在芒种到夏至之间播种的。如果是今春受年,就变得完全不合逻辑了,因为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除此以外,卜辞中还有一字,从两木,牙,日,或者从两木,矛。可以定为楙或者茂。卜辞中有“今茂王勿黍”这样对的句子,因此楙,也就是夏的称谓。除此之外,还有,“贞:王伐多牙(夏)若于下乙?”。也就是王砍了多个夏人。因此牙,楙表达夏,应该是相当简明的解释。后世的大雅,小雅,也通常解释为大夏,小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疋字,也是牙的异体字。因此,楚字,从二木,从疋,本就是夏的一个异体。屈原自认是帝高阳的苗裔,自然也可以被视作广义的夏人之后。
下面再看节气中和暑相关的几个节气,就有了比较理想的解释:
芒种:播种黍
夏至,芽至,也就是发芽
小暑:小黍
大暑:大黍
处暑:止黍(获黍)
其中,黍:从禾从水,也就是黏黍,用来酿酒,产生液体的作物。在华北,最适合的种植时机正是芒种到夏至之间。而黍的生长期通常正是两三个月,从芒种开始,到处暑收获,正好符合这个生长期。而黍稷类的作物,正是从狗尾草这类野草逐渐驯化来的。
最后,按照郑张的上古汉语拟音,黍,暑同音:hlia? 牙,疋,正是一字分化。牙,ngra:。疋:ngra:? Or sngra 楚 sngra?从林,从疋。夏:Gra:s or Gra:?,
再有就是,芽,夏gra:s这个发音,也颇有可能和英文,乃至日耳曼语的grass这个发音同源。假设几千到一万年前,一部分先民曾经长期生活在欧亚草原上,夏季最强烈的感受,也许就是无尽的青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