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六四
1989年上半年,我是上海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我亲身经历或见证过该事件。
事情最初的导火索是胡耀邦的去世。胡耀邦去世后,全国很多大学弥漫着一种情绪:同情和怀念胡耀邦,对官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腔调的强烈反感,以及对官倒、贪污腐败的不满。可能为了缓和广大民众的情绪,中央最后决定给胡耀邦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总书记赵紫阳致悼词。当时我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收看追悼会的实况转播,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在追悼会上死气沉沉、一言不发。
在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下令查封《世界经济导报》则成为直接的导火索。几大高校联合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支持宣扬民主自由的《世界经济导报》,支持总编辑钦本立。
但后来愈演愈烈。显而易见,广大学生是真诚爱国的,但学生运动却变成了怀有个人目的那帮人的工具。那些所谓的民运领袖要流别人的血、牺牲他人,同时又为自己准备了后路。
九年前孔庆东在采访中的观点和评论我完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