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或者【D】?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腓尼基字母的路子还是不太一样。最大区别就是天干十字,基本都是和测量有关,和天文和祭祀仪式有关。但是腓尼基字母本质还是日常生活,所以有很多动物,人体形象在里面,包括一些中东特有的动物,比如骆驼。
卢恩字母倒是确实有可能和东北亚这边有点关系。比如Berkanan,B,表示桦树,对应丙。Algiz,Z,对应辛,表示鹿角。辛又有梓这个音,非常近了。
丙神本质确实是木神,春神,很可能初始形态就是桦树神。丙发音也颇接近于这个词的缓读。郑张对丙的上古音构拟是:pqraŋʔ。北欧这帮人的祖先和华夏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应当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商人对丙神也重视,有祭祀。假设郑张构拟有几分正确,扶桑之类的发音,也颇有可能就是丙的缓读,这玩意儿本来也未必是桑树,而是桦树。后来到了南方,没啥桦树,就改桑树了。东北亚原住民有一种桦树工业,大量器物都是用桦树皮,桦树木头做的。满族也一种有这个桦树神。女娲,女华,大致也可能来自这个桦树。
最早的字母系统,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居住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和概念,就放进自己的基础字母表里。
牛河梁 写了: ↑21 9月 2024, 15:00关于文字。老牛注意到东西方文字的相似性。举例说宝盖头和希腊字母的【欧米伽】。有些文字符号东西方长得非常相像。书写习惯也相像。毕竟文化之间有交流。东方即使不用西方文字符号,也没有理由说完全不知道同时代的西方文字符号。
老牛注意到,【甲】字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方框。而是没有方框,然后是圆框。如下
【甲】最早写法很像最后一个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甲骨文同期)符号(希腊字母Τ)。【甲】后来的写法很像原始希腊字母(金文同期)的【西塔】(Θ)。不能排除这在甲骨文金文里是两个符号。被后世映射到一个符号。
【乙】字也有。像不像希腊字母【纽】(Ν)对应的原始西奈语字母。【纽】读音意思都很像。
其它可能类似的还有。仁者见仁。举例说,【辛】、【壬】等。以下是天干地支:
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加起来22个符号。刚好也是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字母表符号数目。
有意思的是,这些字母看起来写法和现代字母反了。其实西方字母文字和甲骨文一样,反着写和正着写都有。取决于书写顺序。古代西方文字和甲骨文一样从右到左写,所以字母文字也是反着写。到了从左到右写,字母文字看起来就正着了。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天干的路子更加抽象,反而没进一步抽象化,演化成符号字母?
cozofxx 写了: ↑23 9月 2024, 00:18腓尼基字母的路子还是不太一样。最大区别就是天干十字,基本都是和测量有关,和天文和祭祀仪式有关。但是腓尼基字母本质还是日常生活,所以有很多动物,人体形象在里面,包括一些中东特有的动物,比如骆驼。
卢恩字母倒是确实有可能和东北亚这边有点关系。比如Berkanan,B,表示桦树,对应丙。Algiz,Z,对应辛,表示鹿角。辛又有梓这个音,非常近了。
丙神本质确实是木神,春神,很可能初始形态就是桦树神。丙发音也颇接近于这个词的缓读。郑张对丙的上古音构拟是:pqraŋʔ。北欧这帮人的祖先和华夏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应当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商人对丙神也重视,有祭祀。假设郑张构拟有几分正确,扶桑之类的发音,也颇有可能就是丙的缓读,这玩意儿本来也未必是桑树,而是桦树。后来到了南方,没啥桦树,就改桑树了。东北亚原住民有一种桦树工业,大量器物都是用桦树皮,桦树木头做的。满族也一种有这个桦树神。女娲,女华,大致也可能来自这个桦树。最早的字母系统,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居住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和概念,就放进自己的基础字母表里。
牛河梁 写了: ↑21 9月 2024, 15:00关于文字。老牛注意到东西方文字的相似性。举例说宝盖头和希腊字母的【欧米伽】。有些文字符号东西方长得非常相像。书写习惯也相像。毕竟文化之间有交流。东方即使不用西方文字符号,也没有理由说完全不知道同时代的西方文字符号。
老牛注意到,【甲】字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方框。而是没有方框,然后是圆框。如下
【甲】最早写法很像最后一个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甲骨文同期)符号(希腊字母Τ)。【甲】后来的写法很像原始希腊字母(金文同期)的【西塔】(Θ)。不能排除这在甲骨文金文里是两个符号。被后世映射到一个符号。
【乙】字也有。像不像希腊字母【纽】(Ν)对应的原始西奈语字母。【纽】读音意思都很像。
其它可能类似的还有。仁者见仁。举例说,【辛】、【壬】等。以下是天干地支:
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加起来22个符号。刚好也是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字母表符号数目。
有意思的是,这些字母看起来写法和现代字母反了。其实西方字母文字和甲骨文一样,反着写和正着写都有。取决于书写顺序。古代西方文字和甲骨文一样从右到左写,所以字母文字也是反着写。到了从左到右写,字母文字看起来就正着了。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老牛的思路如下:
1)这些字母文字(包括古希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显然有相似之处。
2)这种相似之处不能用巧合来一笔带过。
2a)那时代东西方显然是有交流的。如几乎一摸一样的彩陶,还包括东方接受传承了西方先出现的文化,如太极。如果说东方完全不知道没见过西方文字,那说不过去。
2b)东方文字符号未必使用西方文字符号。但如果说见过后,也用类似的符号用于自己的用途,那么就不能说这些东方符号是完全原创,相似只是巧合。
2c)这种文化交流现象至今仍有。如最近的裁员补偿的N+1,最近国际航班的3+7+N。这个N显然不是中文也不是拼音符号。在这里的用法也不是日常用法。而是一个,如大地天文测量,的数学概念。
3)西方符号之间也不是完全全盘继承。如牛头/A/阿尔法/亚,世界各地用的就是不同符号。
至于谁是谁爹。还是有共同起源。这不是重点。
对了,把这些符号和西方字母对应起来还能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就是甲骨文其实一部分是“外文”。
如【妇好】。见过不同【妇好】纹章的都能一眼看出来,【妇好】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组合符号。
这些符号用老中民族主义学者的解法,怎么解释都很别扭。举例说,
有人把妇好陪葬鼎的符号解读为【司/后母辛】,有人解读为【司/后妃辛】。
根据老牛以上的理论。这个表示人称的跪着的“妇人”不是像极了古埃及的𓀀。见过熟悉古埃及壁画的都能注意到,可能出现在一边,也可能两边都有(像老中学者把上面【妇好】一个图像翻译为两个字,怎么看怎么怪)。这个文字符号用于引领人名,翻译过来就是“我”后面跟着谁谁谁。套在【妇好】符号上,这个不代表【女】(不是说妇好不是女人),而是表示【我】引领后面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如【子】和【扫把】可以直接映射为西方字母。三毛【扫把】就是E,两毛【扫把】就是F,作为地支的【子】也可以映射为F。
【司/后母戊】其实是【我FDP】或者【我FDK】。
cozofxx 写了: ↑23 9月 2024, 00:18腓尼基字母的路子还是不太一样。最大区别就是天干十字,基本都是和测量有关,和天文和祭祀仪式有关。但是腓尼基字母本质还是日常生活,所以有很多动物,人体形象在里面,包括一些中东特有的动物,比如骆驼。
卢恩字母倒是确实有可能和东北亚这边有点关系。比如Berkanan,B,表示桦树,对应丙。Algiz,Z,对应辛,表示鹿角。辛又有梓这个音,非常近了。
丙神本质确实是木神,春神,很可能初始形态就是桦树神。丙发音也颇接近于这个词的缓读。郑张对丙的上古音构拟是:pqraŋʔ。北欧这帮人的祖先和华夏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应当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商人对丙神也重视,有祭祀。假设郑张构拟有几分正确,扶桑之类的发音,也颇有可能就是丙的缓读,这玩意儿本来也未必是桑树,而是桦树。后来到了南方,没啥桦树,就改桑树了。东北亚原住民有一种桦树工业,大量器物都是用桦树皮,桦树木头做的。满族也一种有这个桦树神。女娲,女华,大致也可能来自这个桦树。最早的字母系统,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居住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和概念,就放进自己的基础字母表里。
牛河梁 写了: ↑21 9月 2024, 15:00关于文字。老牛注意到东西方文字的相似性。举例说宝盖头和希腊字母的【欧米伽】。有些文字符号东西方长得非常相像。书写习惯也相像。毕竟文化之间有交流。东方即使不用西方文字符号,也没有理由说完全不知道同时代的西方文字符号。
老牛注意到,【甲】字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方框。而是没有方框,然后是圆框。如下
【甲】最早写法很像最后一个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甲骨文同期)符号(希腊字母Τ)。【甲】后来的写法很像原始希腊字母(金文同期)的【西塔】(Θ)。不能排除这在甲骨文金文里是两个符号。被后世映射到一个符号。
【乙】字也有。像不像希腊字母【纽】(Ν)对应的原始西奈语字母。【纽】读音意思都很像。
其它可能类似的还有。仁者见仁。举例说,【辛】、【壬】等。以下是天干地支:
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加起来22个符号。刚好也是原始西奈语和原始希伯来语字母表符号数目。
有意思的是,这些字母看起来写法和现代字母反了。其实西方字母文字和甲骨文一样,反着写和正着写都有。取决于书写顺序。古代西方文字和甲骨文一样从右到左写,所以字母文字也是反着写。到了从左到右写,字母文字看起来就正着了。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这个是人懒惰的天性。看看铁路、公路、公交系统的编号就明白了,当代中国各地对字母的滥用远超本来使用拉丁字母的欧美。
牛河梁 写了: ↑23 9月 2024, 14:292c)这种文化交流现象至今仍有。如最近的裁员补偿的N+1,最近国际航班的3+7+N。这个N显然不是中文也不是拼音符号。在这里的用法也不是日常用法。而是一个,如大地天文测量,的数学概念。
cozofxx 写了: ↑23 9月 2024, 00:18腓尼基字母的路子还是不太一样。最大区别就是天干十字,基本都是和测量有关,和天文和祭祀仪式有关。但是腓尼基字母本质还是日常生活,所以有很多动物,人体形象在里面,包括一些中东特有的动物,比如骆驼。
卢恩字母倒是确实有可能和东北亚这边有点关系。比如Berkanan,B,表示桦树,对应丙。Algiz,Z,对应辛,表示鹿角。辛又有梓这个音,非常近了。
丙神本质确实是木神,春神,很可能初始形态就是桦树神。丙发音也颇接近于这个词的缓读。郑张对丙的上古音构拟是:pqraŋʔ。北欧这帮人的祖先和华夏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应当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商人对丙神也重视,有祭祀。假设郑张构拟有几分正确,扶桑之类的发音,也颇有可能就是丙的缓读,这玩意儿本来也未必是桑树,而是桦树。后来到了南方,没啥桦树,就改桑树了。东北亚原住民有一种桦树工业,大量器物都是用桦树皮,桦树木头做的。满族也一种有这个桦树神。女娲,女华,大致也可能来自这个桦树。最早的字母系统,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居住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和概念,就放进自己的基础字母表里。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甲骨文一个重要来源本来就是族徽符号。早商的文字,基本都是族徽类型的。即便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主要是这类族徽符号。这个商周有很大区别。
族徽类型的符号是非常非常多的。大量符号也没有任何后世的汉字来对应,是一类死去的符号。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人身死族灭了。
对甲骨文的解读,本来也未必一定要以后世汉字方式来做所谓隶定,并且还要能读出来,这是一种误区。
印欧系人群在新石器到青铜时代,本来就有不少人是在大草原的西部混的。这些人和东亚先民当然一直有不少接触。
QM120就是典型的例子。
牛河梁 写了: ↑23 9月 2024, 14:29老牛的思路如下:
1)这些字母文字(包括古希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显然有相似之处。
2)这种相似之处不能用巧合来一笔带过。
2a)那时代东西方显然是有交流的。如几乎一摸一样的彩陶,还包括东方接受传承了西方先出现的文化,如太极。如果说东方完全不知道没见过西方文字,那说不过去。
2b)东方文字符号未必使用西方文字符号。但如果说见过后,也用类似的符号用于自己的用途,那么就不能说这些东方符号是完全原创,相似只是巧合。
2c)这种文化交流现象至今仍有。如最近的裁员补偿的N+1,最近国际航班的3+7+N。这个N显然不是中文也不是拼音符号。在这里的用法也不是日常用法。而是一个,如大地天文测量,的数学概念。
3)西方符号之间也不是完全全盘继承。如牛头/A/阿尔法/亚,世界各地用的就是不同符号。
至于谁是谁爹。还是有共同起源。这不是重点。
对了,把这些符号和西方字母对应起来还能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就是甲骨文其实一部分是“外文”。
如【妇好】。见过不同【妇好】纹章的都能一眼看出来,【妇好】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组合符号。
这些符号用老中民族主义学者的解法,怎么解释都很别扭。举例说,
有人把妇好陪葬鼎的符号解读为【司/后母辛】,有人解读为【司/后妃辛】。
根据老牛以上的理论。这个表示人称的跪着的“妇人”不是像极了古埃及的𓀀。见过熟悉古埃及壁画的都能注意到,可能出现在一边,也可能两边都有(像老中学者把上面【妇好】一个图像翻译为两个字,怎么看怎么怪)。这个文字符号用于引领人名,翻译过来就是“我”后面跟着谁谁谁。套在【妇好】符号上,这个不代表【女】(不是说妇好不是女人),而是表示【我】引领后面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如【子】和【扫把】可以直接映射为西方字母。三毛【扫把】就是E,两毛【扫把】就是F,作为地支的【子】也可以映射为F。
【司/后母戊】其实是【我FDP】或者【我FDK】。
cozofxx 写了: ↑23 9月 2024, 00:18腓尼基字母的路子还是不太一样。最大区别就是天干十字,基本都是和测量有关,和天文和祭祀仪式有关。但是腓尼基字母本质还是日常生活,所以有很多动物,人体形象在里面,包括一些中东特有的动物,比如骆驼。
卢恩字母倒是确实有可能和东北亚这边有点关系。比如Berkanan,B,表示桦树,对应丙。Algiz,Z,对应辛,表示鹿角。辛又有梓这个音,非常近了。
丙神本质确实是木神,春神,很可能初始形态就是桦树神。丙发音也颇接近于这个词的缓读。郑张对丙的上古音构拟是:pqraŋʔ。北欧这帮人的祖先和华夏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应当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商人对丙神也重视,有祭祀。假设郑张构拟有几分正确,扶桑之类的发音,也颇有可能就是丙的缓读,这玩意儿本来也未必是桑树,而是桦树。后来到了南方,没啥桦树,就改桑树了。东北亚原住民有一种桦树工业,大量器物都是用桦树皮,桦树木头做的。满族也一种有这个桦树神。女娲,女华,大致也可能来自这个桦树。最早的字母系统,本质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居住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和概念,就放进自己的基础字母表里。
Re: 从縣自说起,略论壬癸甲乙,天干和天文观测
先抱歉上面思维可能有点歪楼。但其实转了一圈以后可能还是一致的。
1/ 天干地支可能对应西方文字。不一定是源自于西方文字。也可能是西方文字也参考了东方天干地支。我们并不知道很多西方字母的起源。不能排除甲乙等其实就是主楼的意思,举例说测量。很早以前中国学者就“发现”,罗马建城和中国先秦类似,先定中间建神庙,然后向四周扩展建城。大秦和商—秦文化相似/传承多于一般人的想象。
2/ 老牛在过往的讨论中就提到过,老牛的肠子感觉甲骨文可能有字母文字成分。名字(个人徽)/族徽显然是一个好的入口。就像埃及文字破译从王号开始,发现埃及文字其实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字母文字一样。
3/ 稍微深入一点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认定的甲骨文/金文里的“同一个字”有很多写法。如【妇好】出现在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甚至于配冥婚都乱了辈分。以至于学者们自己也争论是不是说的同一个人。老牛的观察原文认为,这是将众多古文(字母)符号组合映射到今天有限(象形)汉字符号的局限姓。这些稍有偏差的写法能用字母方式解释得很好。但压根可能就不是同一个人。举例说,这【扫把】可能是F可能是E。但老中统一转写为(反过来的)【E】。
4/ 这种(首)字母缩写组合表示人名在今天仍常见。如JFK、JK、大统领(报/示/王/帝)K,大家都知道是先大统领肯尼迪。
5/ 在西方语言里,姓是一长单词比比皆是。毫不奇怪。这种字母组合可能不仅仅表示全名。甚至于可能被后世表示姓氏。如【黄】:
#1似乎可以解读为【—ΔΓ】。注意,老中学者把#2/#3和#1合为一个字。但按照牛河梁理论,这是两个字,#2/#3可以解读为【—ΘΓ】。具体还需要深入研究这个符号发现来源/地域。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毕竟【黄】这个姓也有很多不同地区起源。彼此之间不一定是近亲。
6/ 正如你说的,用得多的组合,就被后世造了一个专用字转抄流传了下来。用得少的,就被遗忘或者“简化”合并到其它字(组合)一起用了。
码字不易,先写这么多。
cozofxx 写了: ↑24 9月 2024, 21:38甲骨文一个重要来源本来就是族徽符号。早商的文字,基本都是族徽类型的。即便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主要是这类族徽符号。这个商周有很大区别。
族徽类型的符号是非常非常多的。大量符号也没有任何后世的汉字来对应,是一类死去的符号。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人身死族灭了。对甲骨文的解读,本来也未必一定要以后世汉字方式来做所谓隶定,并且还要能读出来,这是一种误区。
印欧系人群在新石器到青铜时代,本来就有不少人是在大草原的西部混的。这些人和东亚先民当然一直有不少接触。
QM120就是典型的例子。牛河梁 写了: ↑23 9月 2024, 14:29老牛的思路如下:
1)这些字母文字(包括古希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显然有相似之处。
2)这种相似之处不能用巧合来一笔带过。
2a)那时代东西方显然是有交流的。如几乎一摸一样的彩陶,还包括东方接受传承了西方先出现的文化,如太极。如果说东方完全不知道没见过西方文字,那说不过去。
2b)东方文字符号未必使用西方文字符号。但如果说见过后,也用类似的符号用于自己的用途,那么就不能说这些东方符号是完全原创,相似只是巧合。
2c)这种文化交流现象至今仍有。如最近的裁员补偿的N+1,最近国际航班的3+7+N。这个N显然不是中文也不是拼音符号。在这里的用法也不是日常用法。而是一个,如大地天文测量,的数学概念。
3)西方符号之间也不是完全全盘继承。如牛头/A/阿尔法/亚,世界各地用的就是不同符号。
至于谁是谁爹。还是有共同起源。这不是重点。
对了,把这些符号和西方字母对应起来还能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就是甲骨文其实一部分是“外文”。
如【妇好】。见过不同【妇好】纹章的都能一眼看出来,【妇好】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组合符号。
这些符号用老中民族主义学者的解法,怎么解释都很别扭。举例说,
有人把妇好陪葬鼎的符号解读为【司/后母辛】,有人解读为【司/后妃辛】。
根据老牛以上的理论。这个表示人称的跪着的“妇人”不是像极了古埃及的𓀀。见过熟悉古埃及壁画的都能注意到,可能出现在一边,也可能两边都有(像老中学者把上面【妇好】一个图像翻译为两个字,怎么看怎么怪)。这个文字符号用于引领人名,翻译过来就是“我”后面跟着谁谁谁。套在【妇好】符号上,这个不代表【女】(不是说妇好不是女人),而是表示【我】引领后面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如【子】和【扫把】可以直接映射为西方字母。三毛【扫把】就是E,两毛【扫把】就是F,作为地支的【子】也可以映射为F。
【司/后母戊】其实是【我FDP】或者【我F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