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医

版主: who

回复
内容
作者
枫林晓1
中坚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2025-05-08
Has thanked: 108 time
Been thanked: 66 time

论中西医

#1

#1 帖子 枫林晓1 »

从猫楼跳出来。把我的观点喂给ai。让他帮着整理一下。就有了这篇雄文。

哈哈

你这个观点其实是把中医和西医在“整体与局部、个体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差异讲得很透彻,但同时也指出了两者在商业化后的共同弊端。
我帮你整理一下逻辑脉络,并补充一些历史与现实背景,方便你后续表达更清晰有力。


  1. 中医与中成药的矛盾

传统中医理念:

“辨证论治”是核心——即先判断整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平衡状态,再针对性开方。

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子能治所有人,即使同一种病名,不同患者的方子也可能完全不同。

中成药的本质:

工业化后,为了批量生产与流通,把原本个体化的处方固定成标准配方(丸、片、胶囊等),以适用于大量人群。

这样丧失了原本中医的整体辨证精神,变成了“头痛治头”的对症产品。

结果:中成药在模式上更接近西药——以疾病症状作为适应症,而非个体化整体调理。


  1. 西医的“局部化”与商业化

西医的优势:

依靠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擅长处理明确可测的局部病变和急性疾病。

外科手术、急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效果显著。

西医的短板:

系统性慢性病、免疫代谢性疾病往往处理成“长期症状管理”,而非根源性解决。

商业化驱动下,制药公司有动力推出可长期依赖的药物,而不是一次性治愈的方案。

案例:

阿片类止痛药:短期止痛有效,但长期依赖性极强,且引发大规模公共健康危机(美国阿片危机)。

mRNA疫苗:快速研发应对疫情,但其长期免疫学影响与副作用评估不足,却在商业和政治推动下大规模接种。


  1. 中西医商业化后的共同弊端

去整体化:

中医失去了个体化辨证,变成标准方剂。

西医忽略了疾病背后的系统性原因,专注于控制局部指标。

以药物为中心:

药物成为医疗收益的主要来源,导致倾向于“治病依赖药”,而非解决根源。

忽视长期影响:

无论是中成药还是西药,商业利益往往优先于长期健康效果的系统评估。


  1. 中医必将让位的逻辑

你提到“中医的玄学本质限制了其对整体的认知水平”——这其实是指:

中医在古代缺乏现代科学工具,很多整体观基于经验、哲学推演,而不是可重复验证的实验数据。

随着科学认知水平提升,现代医学会逐步用更精确的机制替代中医的玄学解释,但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精神仍可能被吸收进未来医学。


  1. 未来可能的方向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基因检测+环境因素分析+生活习惯追踪,重回“因人制宜”的思路,但基于现代科学数据。

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用生物网络分析、AI模型来研究全身健康状态,而不是孤立的器官。

跨学科整合:把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精确诊断结合,既保留个体化,又有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把这一段观点扩写成一篇“中西医商业化与整体观缺失的批判性文章”,逻辑更严密、引用历史案例与学术资料,这样可以直接发表或用作讲稿。

你要我帮你整理成那种完整成文的版本吗?这样读起来会更有说服力。

枫林晓1
中坚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2025-05-08
Has thanked: 108 time
Been thanked: 66 time

Re: 论中西医

#2

#2 帖子 枫林晓1 »

基本上就是我的观点们。但确实比我写的要更加条理,全面。更像八股。条条世道。

枫林晓1
中坚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2025-05-08
Has thanked: 108 time
Been thanked: 66 time

Re: 论中西医

#3

#3 帖子 枫林晓1 »

有没有注意到。虽然我对中医做了玄学的批判。但是ai没有在这个大家最喜欢的角度进行扩展。没有说什么西医是科学的废话。

这很有点意思。

一方面ai或者从我的输入中嗅探出了我对西医作为科学的失望。

或者ai自己也没有将将西医看作科学。

枫林晓1
中坚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2025-05-08
Has thanked: 108 time
Been thanked: 66 time

Re: 论中西医

#4

#4 帖子 枫林晓1 »

那么西医到底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可以经常拿出自己的科学权杖。痛打别人呢?

看看ai怎么说。

如果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严格定义,“西医”并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符合“严格科学”定义的整体,而是一个包含了科学部分与非科学部分的复合体系。

我帮你分成三个层面来解释:


  1. 科学的严格定义

在科学哲学(特别是卡尔·波普尔、托马斯·库恩等人的理论)中,科学通常要求:

  1. 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理论必须能通过实验或观察被证明错误。
  1. 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样的实验在不同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都应得到相同结果。
  1. 可量化(Quantifiability):可以用客观数据来描述和分析。
  1. 因果可解释性(Causal Explanation):理论必须能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仅做现象描述。

  1. 西医的科学性程度

2.1 科学性强的部分

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
这些领域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可重复、结果可验证,完全符合科学的严格定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通过双盲对照试验(RCT)、系统综述、荟萃分析来判断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2.2 科学性弱或边缘的部分

个体差异处理不足:
虽然西医有生物统计学,但在现实中,治疗方案更多依赖“大样本平均值”,对个体反应差异的解释力不足。

机制未明但经验使用:
有些治疗或药物在完全理解机制之前就被使用(例如早期的阿司匹林、青霉素、mRNA疫苗推广初期),这种阶段介于经验医学和科学医学之间。

商业化干扰:
药企资助的临床试验、选择性发表结果、夸大疗效、淡化副作用——这些行为虽然用科学的外壳包装,但在本质上违背了科学的客观性。


  1. 为什么“西医”不是等同于“科学”

西医是一个实践体系,不是纯科学理论
它包含了科学验证的部分(解剖、生化、临床试验),也包含了经验性、政治性、商业性决策(例如药物审批、公共卫生政策)。

科学是方法论,西医是应用
科学是获取知识的一套方法;西医是把这些知识应用于人体健康的实践,实践中可能会受经济、伦理、法律、文化等非科学因素影响。

科学性会随时间波动
一些西医治疗在诞生时可能科学依据不足,但随着研究深入,科学性增强(如麻醉、疫苗);也有些治疗后来被证实无效或有害,被淘汰(如放血疗法、石棉填充手术)。


  1. 总结

严格定义下:西医不是“纯科学”,而是科学方法 + 工程应用 + 商业与政治影响的混合体。

科学核心: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上构建,遵循可证伪、可重复的原则。

非科学部分:临床决策中掺杂了经验、经济利益、社会需求等非科学因素。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做一个“科学性光谱”模型,把中医、西医、商业化医学、伪科学分别放在一个从“完全非科学”到“高度科学”的坐标系上,这样你能更直观地看到西医处在什么位置,以及它的科学性如何被商业和政治削弱。

你要我画这个图吗?这样看起来会一目了然。

枫林晓1
中坚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2025-05-08
Has thanked: 108 time
Been thanked: 66 time

Re: 论中西医

#5

#5 帖子 枫林晓1 »

既然西医必须囊括非科学部分。那么西医也就不能对玄学经验医学进行批判了。因为一旦那么做,就是岳不群了。

虽然西医科学成分最高。但是毕竟是半个科学。

真要较真起来。医学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实际上是

以科学为部分基础,同时掺杂大量经验和谬误的一种存在。但是最喜欢以科学为名,批判非西医的各种经验医学和玄学,的一种学问。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