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stlines 写了: ↑27 9月 2024, 10:32好奇去看了看印度国旗 “这种战车的车轮还在印度的国旗上“
维基百科上说:
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神圣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
你这个国旗从哪里找的
绝不是你的自己手机截图吧
Coastlines 写了: ↑27 9月 2024, 10:32好奇去看了看印度国旗 “这种战车的车轮还在印度的国旗上“
维基百科上说:
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神圣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
你这个国旗从哪里找的
绝不是你的自己手机截图吧
kc130 写了: ↑27 9月 2024, 15:42Coastlines 写了: ↑27 9月 2024, 10:32好奇去看了看印度国旗 “这种战车的车轮还在印度的国旗上“
维基百科上说:
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神圣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
你这个国旗从哪里找的
绝不是你的自己手机截图吧
就google 搜的啊
首先,这是残骨,有可能有两条或者更多条的卜辞。左起第一列残辞是贞令。
第二列,那个堆的图形在和人名连用时候通常读为师,这已经有不少例子。所以这个图形就是师舟,或者师般。也就是来自般或者盘这个地方的师。师就是他的职位。
下面还有一个贞字,因此连读就是师般贞或者师舟贞。但是这个连读不合理,因为师通常不是贞人,贞人就那几个,都署名的。所以合理的推断就是贞字和师般不属于同一条卜辞。
第三列,就是一个东字,当然也可以把上面得殳和东连读,就是殳东。但这个组合没有意义。殳是一种武器,但是卜辞里通常不做动词来用。因此可以确定,
殳和舟并为一字,就是师般。
归纳一下就是第一列,贞令,第二列,师般贞,第三列,东。
所以公认得读法就是把第一列和第二列合在一起,也就是贞令师般。这本身是完整成句的,就是贞问,令师般(做某事)。
再把贞和东连在一起。东邑是商人重要的领地。但是后面卜辞残缺了,所以你也就不知道到底贞啥了。
这么说吧,创新的空间其实比你想象得要小得多,因为古文字学家是若干代系统性解读这些卜辞,内在自洽性非常高的。基本没有可能把这些认识
连根拔起的机会。有工夫还是多瞧瞧别的吧。古文字学家很多的错误来自于对某字来源的解释,对卜辞的系统性理解,对甲骨文和传世文字关系这些问题。但是字的界定和划分方面的错误是比较少的。
牛河梁 写了: ↑27 9月 2024, 13:11这个【归】字左边这个结构老牛理论认为,至少一些时候,是【Beta】,也就是【丙】。翻译成【堆】是不正确的。举例说,在甲骨片编号【合补4214】里
公认的释读是:
4214 1 鼎(貞):…東…
4214 2 鼎(貞):令𠂤般。怎么看怎么别扭。内容莫名其妙。
从左上往下然后右边第二竖条【貞 令 𠂤】。但下一个字【般】显然就窜条,两条合成一个字了。这个贞人书写不合格,对神不敬,要砍脑袋。
用老牛理论,应该释读为:貞令…丙丑貞…{伐?}東。
“天干 + 地支 + 貞”是一种格式。就像图灵他们破译的德军密码。也是先从固定格式入手。这个还需要研究。
用象形文字相似解释至少这一片甲骨显然是错的。由字母入手显然很规整。
当然,60甲子里没有丙丑。
大部同意。这残骨的确不是好例子。不残也不好解释。因为不符合常见的形制。
1/ 你提到的公认解释和我引用的“公认”解释不一样。
2/ 从左到右横写老牛还是第一次见到。
3/ 【𠂤】是已知重要的贞人。所以从上向下读符合格式。问题在于中间多了一个字。老牛认为是【丑】。是不是【丑】不重要。但贞人于【贞】之间多了一个字出了老牛的知识范围。
不谈这块残片。【𠂤】作为【丙】有此可能:
PRO:【𠂤】公认身份相当显赫。有日本学者认为是王族。老牛认为其有商王类似的天干地支代号不奇怪。如果有,这个代号可能就是【丙】。
CON:【𠂤】的时代已经在晚商。甲骨文应该成熟。【丙】有已知写法。【𠂤】如果是【丙】为何不写成【丙】需要引入额外的假设。举例说,【𠂤】直接就是【Beta】。
cozofxx 写了: ↑30 9月 2024, 01:00首先,这是残骨,有可能有两条或者更多条的卜辞。左起第一列残辞是贞令。
第二列,那个堆的图形在和人名连用时候通常读为师,这已经有不少例子。所以这个图形就是师舟,或者师般。也就是来自般或者盘这个地方的师。师就是他的职位。
下面还有一个贞字,因此连读就是师般贞或者师舟贞。但是这个连读不合理,因为师通常不是贞人,贞人就那几个,都署名的。所以合理的推断就是贞字和师般不属于同一条卜辞。第三列,就是一个东字,当然也可以把上面得殳和东连读,就是殳东。但这个组合没有意义。殳是一种武器,但是卜辞里通常不做动词来用。因此可以确定,
殳和舟并为一字,就是师般。归纳一下就是第一列,贞令,第二列,师般贞,第三列,东。
所以公认得读法就是把第一列和第二列合在一起,也就是贞令师般。这本身是完整成句的,就是贞问,令师般(做某事)。
再把贞和东连在一起。东邑是商人重要的领地。但是后面卜辞残缺了,所以你也就不知道到底贞啥了。这么说吧,创新的空间其实比你想象得要小得多,因为古文字学家是若干代系统性解读这些卜辞,内在自洽性非常高的。基本没有可能把这些认识
连根拔起的机会。有工夫还是多瞧瞧别的吧。古文字学家很多的错误来自于对某字来源的解释,对卜辞的系统性理解,对甲骨文和传世文字关系这些问题。但是字的界定和划分方面的错误是比较少的。牛河梁 写了: ↑27 9月 2024, 13:11这个【归】字左边这个结构老牛理论认为,至少一些时候,是【Beta】,也就是【丙】。翻译成【堆】是不正确的。举例说,在甲骨片编号【合补4214】里
公认的释读是:
4214 1 鼎(貞):…東…
4214 2 鼎(貞):令𠂤般。怎么看怎么别扭。内容莫名其妙。
从左上往下然后右边第二竖条【貞 令 𠂤】。但下一个字【般】显然就窜条,两条合成一个字了。这个贞人书写不合格,对神不敬,要砍脑袋。
用老牛理论,应该释读为:貞令…丙丑貞…{伐?}東。
“天干 + 地支 + 貞”是一种格式。就像图灵他们破译的德军密码。也是先从固定格式入手。这个还需要研究。
用象形文字相似解释至少这一片甲骨显然是错的。由字母入手显然很规整。
当然,60甲子里没有丙丑。
纵向从左到右排列的卜辞也不少的。甲骨文阶段,写的次序是比较随意的。严格从右往左,目前通常认为是竹简时代之后才定下来的。那个残辞在贞下面还会有字,东下面也还会有字,贞和东并不直接连接。甲骨是珍贵的材料,所以通常会多次使用。卜辞就撰写在卜痕附近。
师般不是贞人。贞人就那几个有名的。师通常是负责军事的。师般还负责不少奴隶的运输和监督之类的事,是武丁朝中后期的重臣。不少人认为师般就是传世文献里的甘盘,这是有可能的。
那个字不是丑,是舟字。
𠂤不可能是丙啦。
不过帚这个字确实不见得都是妇的意思。有些卜辞里的帚的应当是解读成回,归。
估计是商人类似福建人,F,H不太区分。所以妇的声母大概是H,GH之类的音。所以后面又演化出彗之类的字。
牛河梁 写了: ↑30 9月 2024, 01:49大部同意。这残骨的确不是好例子。不残也不好解释。因为不符合常见的形制。
1/ 你提到的公认解释和我引用的“公认”解释不一样。
2/ 从左到右横写老牛还是第一次见到。
3/ 【𠂤】是已知重要的贞人。所以从上向下读符合格式。问题在于中间多了一个字。老牛认为是【丑】。是不是【丑】不重要。但贞人于【贞】之间多了一个字出了老牛的知识范围。
不谈这块残片。【𠂤】作为【丙】由此可能:
PRO:【𠂤】公认身份相当显赫。有日本学者认为是王族。老牛认为其有商王类似的天干地支代号不奇怪。如果有,这个代号可能就是【丙】。
CON:【𠂤】的时代已经在晚商。甲骨文应该成熟。【丙】有已知写法。【𠂤】如果是【丙】为何不写成【丙】需要引入额外的假设。
cozofxx 写了: ↑30 9月 2024, 01:00首先,这是残骨,有可能有两条或者更多条的卜辞。左起第一列残辞是贞令。
第二列,那个堆的图形在和人名连用时候通常读为师,这已经有不少例子。所以这个图形就是师舟,或者师般。也就是来自般或者盘这个地方的师。师就是他的职位。
下面还有一个贞字,因此连读就是师般贞或者师舟贞。但是这个连读不合理,因为师通常不是贞人,贞人就那几个,都署名的。所以合理的推断就是贞字和师般不属于同一条卜辞。第三列,就是一个东字,当然也可以把上面得殳和东连读,就是殳东。但这个组合没有意义。殳是一种武器,但是卜辞里通常不做动词来用。因此可以确定,
殳和舟并为一字,就是师般。归纳一下就是第一列,贞令,第二列,师般贞,第三列,东。
所以公认得读法就是把第一列和第二列合在一起,也就是贞令师般。这本身是完整成句的,就是贞问,令师般(做某事)。
再把贞和东连在一起。东邑是商人重要的领地。但是后面卜辞残缺了,所以你也就不知道到底贞啥了。这么说吧,创新的空间其实比你想象得要小得多,因为古文字学家是若干代系统性解读这些卜辞,内在自洽性非常高的。基本没有可能把这些认识
连根拔起的机会。有工夫还是多瞧瞧别的吧。古文字学家很多的错误来自于对某字来源的解释,对卜辞的系统性理解,对甲骨文和传世文字关系这些问题。但是字的界定和划分方面的错误是比较少的。
1/ 这一残片简单几个符号,显然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说明甲骨文辨识争议还很大。老牛找到这一块残片。原因是此片被视为【𠂤】字的标准字形参考。你以及你引用的解释显然不同意这个符号是【𠂤】。
2/ 【𠂤】可以做【堆】解释。老牛翻查了【𠂤】的不同标准字形甲骨。小结出【𠂤】做【堆】解释时,上下两个口不连。就像【𠂤】字一样。意思做【丙】或【Beta】解释时,上下两个口连着。像【B】这样。不过这个不是讨论重点。可以就此打住。
3/ 老牛这水文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具体的天干地支到西方字母表的映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同意,在东西方交流的背景下,不能假设东方人没有见过西方字母表或者西方人不没见过东方的甲骨文/金文符号,因此当东方汉字(如天干地支)和西方字母酷似的时候,不能排除是参考东方天干地支和西方字母表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
4/ 至于其它例子,应该视为增加文章趣味性。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不追求严谨。所有的脑洞都可以讨论被证伪。但甲乙丙和TNB之间是否几近全同,读者应该不需要文字研究博士学位才能确认。
cozofxx 写了: ↑30 9月 2024, 02:08纵向从左到右排列的卜辞也不少的。甲骨文阶段,写的次序是比较随意的。严格从右往左,目前通常认为是竹简时代之后才定下来的。那个残辞在贞下面还会有字,东下面也还会有字,贞和东并不直接连接。甲骨是珍贵的材料,所以通常会多次使用。卜辞就撰写在卜痕附近。
师般不是贞人。贞人就那几个有名的。师通常是负责军事的。师般还负责不少奴隶的运输和监督之类的事,是武丁朝中后期的重臣。不少人认为师般就是传世文献里的甘盘,这是有可能的。那个字不是丑,是舟字。
𠂤不可能是丙啦。不过帚这个字确实不见得都是妇的意思。有些卜辞里的帚的应当是解读成回,归。
估计是商人类似福建人,F,H不太区分。所以妇的声母大概是H,GH之类的音。所以后面又演化出彗之类的字。牛河梁 写了: ↑30 9月 2024, 01:49大部同意。这残骨的确不是好例子。不残也不好解释。因为不符合常见的形制。
1/ 你提到的公认解释和我引用的“公认”解释不一样。
2/ 从左到右横写老牛还是第一次见到。
3/ 【𠂤】是已知重要的贞人。所以从上向下读符合格式。问题在于中间多了一个字。老牛认为是【丑】。是不是【丑】不重要。但贞人于【贞】之间多了一个字出了老牛的知识范围。
不谈这块残片。【𠂤】作为【丙】由此可能:
PRO:【𠂤】公认身份相当显赫。有日本学者认为是王族。老牛认为其有商王类似的天干地支代号不奇怪。如果有,这个代号可能就是【丙】。
CON:【𠂤】的时代已经在晚商。甲骨文应该成熟。【丙】有已知写法。【𠂤】如果是【丙】为何不写成【丙】需要引入额外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