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现总统是个医生

版主: who

回复
内容
作者
牛大春
栋梁
帖子: 13248
注册时间: 2023-12-21
Has thanked: 958 time
Been thanked: 398 time

伊朗现总统是个医生

#1

#1 帖子 牛大春 »

1954年9月29日佩泽希齐扬出生于伊朗西北部西阿塞拜疆省马哈巴德的一个阿塞拜疆族家庭中,父親是阿塞拜疆族,母親是庫爾德人[4]。因此佩泽希齐扬會說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以及庫爾德語。[5]
1973年,佩泽希齐扬取得專業文憑後前往扎博勒當兵,期間他對醫學產生興趣。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医学院学习,并获得了普通医学学位。
1980-1988两伊战争期間,佩泽希齐扬经常來到前线担任军医。然後在大不里士醫科大學繼續深造,專攻普通外科。
1993年,他畢業於德黑蘭醫科大學,成為一位心脏外科医生。
1994年,曾担任过大不里士医科大学校长。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

牛大春
栋梁
帖子: 13248
注册时间: 2023-12-21
Has thanked: 958 time
Been thanked: 398 time

Re: 伊朗现总统是个医生

#2

#2 帖子 牛大春 »

伊朗总统访华在即:4000亿协议重提,改革派押宝“东方突围”

当德黑兰的夜晚愈发寂静,街头的面包越来越贵,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选择踏上了一条并不陌生的路线——向东方走。他决定亲自访华,不只是一次国事访问,更是一次摆脱内外交困的战略赌博。因为现在的伊朗,手中筹码所剩无几,而东方,或许是它最后的底牌。

还未动身,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便提前出场,先一步会见中国驻伊朗大使,话锋直奔核心。他主动重提《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这份在2021年签署、至今仍未实质落地的“百年计划”,如今被视为佩泽希齐扬政府救命的稻草。

阿拉格奇不仅重申“将发挥一切潜力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还直言本次访问将是“中伊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外交辞令之下,藏不住的是经济压力的迫切与孤立感的逼近。他还顺势抬出一句“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与霸凌行径”,为核问题做足舆论铺垫。此举不难看出,此访不只是铺路,而是求援。

25年协议:4000亿与换不来的喘息

这份协议内容清晰直接:中方将在25年内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聚焦能源、金融、基建、医疗和防务等关键领域,双方还将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回报,伊朗承诺以稳定且低价的石油供应予中国,同时开放银行、电信等多个项目。

本质上,这是一次互利但极其不对等的交易。中国需要能源和市场,伊朗则几乎无条件打开大门,只为换取一次经济喘息的机会。此番佩泽希齐扬访华,就是要让纸面协议转化为现实资金,让那些早已老化的基础设施和危机四伏的通胀曲线迎来转折。

当下的伊朗,通胀高居30%以上,经济持续衰退,百姓苦不堪言。若不尽快获得外部注资,经济坍塌几乎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的制裁铁幕未解,内政手段又陷泥淖,德黑兰几乎找不到另一条出路。

华盛顿的门,敲不开;北京的路,还通吗?

其实,改革派政府最初也并非不想“向西看”。佩泽希齐扬曾试图在核谈判中对美释放善意,幻想通过小步让步换取制裁松动。但现实是,华盛顿并未买账,特朗普政府反而在6月初直接表态“伊朗态度太强硬”,并致电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报谈判状况。

这通电话传递的信号再明显不过:美国与以色列正在就伊核问题协调立场,而这一立场将变得更加强硬,甚至不排除军事选项。以色列从未掩饰要“炸掉伊朗核设施”的意图,而美国此刻与其并肩施压,只会让德黑兰的战略空间越发逼仄。

这种时候,伊朗想要不被彻底逼入角落,就必须从外部找到平衡对冲的力量。中俄,是两个潜在选项。但这一次,德黑兰选择了北京,而不是莫斯科。

为什么不找普京?

俄伊历来关系密切,但这一次,佩泽希齐扬却避开了克里姆林宫。原因不难猜。

一方面,俄罗斯经济自身也在战时困顿中苦苦支撑,难以提供实质性金融支援;另一方面,俄罗斯与伊朗的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弱,难以提供伊朗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术支持。更关键的是,俄乌和谈正酣,普京为了维持与特朗普政府的默契配合,不排除会在伊核问题上暗中松口,对伊朗施压。

消息显示,特朗普不久前已亲自致电普京,希望后者利用与伊朗的关系,帮助推进核谈判。普京虽然表态愿意出面,但伊朗显然不愿把自己在核谈判中的筹码交由别人去斡旋。佩泽希齐扬政府深知,若再坐等俄方立场模糊,恐怕只能被推向更孤立的境地。

而中国,在当前美中对峙持续升级的格局下,恰恰有意通过伊朗这张牌,在中东打出更多战略主动权,也更有动机扶一把德黑兰。

共同敌人,不等于共同盟友

但伊朗也清楚,对华合作不能只靠政治热情,还要靠经济筹码和战略平衡。此次访华,不仅是请求加速协议落地,也是一次关系再确认——伊朗需要确认,中国是否愿意在关键时刻站台,是否愿意为其在联合国与地区事务中发声,甚至在关键时刻用经济与外交资源抵御美以联合施压。

尤其在核问题上,伊朗保守派早已表态:绝不为西方放弃核技术主权,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明确支持这一立场。佩泽希齐扬如果不能为这一立场争取到国际缓冲与道义支持,将难以在国内保住改革派地位。

中国,是他眼下唯一可能带回“成果”的选项。

最后一线活路?

佩泽希齐扬此行,是一次向东突围,也是一场政治背水之战。如果他能促成协议实质启动,让中国资本和项目落地伊朗,不仅可缓和国内经济困局,也能为改革派赢得一线喘息。更重要的是,在美以压力之下,为伊朗在核问题上争取更多战略回旋余地。

但如果中国依旧按兵不动,只给政治表态不给实际动作,佩泽希齐扬恐怕很快就会成为“东向失败论”的牺牲品。那时候,不仅协议成空,他本人在伊朗政治棋局中的位置,也将变得岌岌可危。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

回复